村网通总站 黑支果村 gnxhzgx.nync.com 欢迎您!
在农机行业“黄金10年”已经成为历史的今天,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和更加严峻的竞争环境,作为社会细胞的农机企业本身该如何创新呢?且看笔者分析。
在今年两会期间,习大大参加了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这是连续五年,习大大在同一天下午参加上海代表团的审议,并且连续五年在上海团都谈到了创新。据专家分析说,这不仅是习大大对上海的要求,也不是对某一地域的要求,而是从中国改革全局提出的要求,“全面创新”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新动能。
让我们的思绪回到国内农机行业,当前国内的农机行业是个典型的同质化竞争的行当,创新精神缺失是最大的弊病,在补贴政策下,许多企业靠政策的红利来生存,企业看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看别人卖什么就 自己生产什么,这种经营策略在短期内可以让企业过得舒舒服服,但是一旦补贴政策发生变化或用户需求发生转移,靠简单模仿生存的企业可能将面临着倒闭的危险。
那么在农机行业“黄金10年”已经成为历史的今天,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和更加严峻的竞争环境,作为社会细胞的农机企业本身该如何创新呢?以下就是笔者的观点。
一是要真创新而不是伪创新
记得三年前有媒体报道,国内某知名农机制造商所出售的收获机产品由于虚标功率而被熟悉老产品的用户联名投诉。据笔者了解,农机行业这种通过虚标功率、虚标配置、虚标功能的所谓的新产品并非个案,这个问题也是用户集中投诉的焦点。
这种虚标参数推出所谓新产品就是伪创新,因为新产品与老产品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换了个“马甲”罢了,古人所说的“挂羊头卖狗肉”,“换汤不换药”就是针对这种事情说的。
其实这完全是自欺欺人罢了,纸里终究包不住火,是骡子是马一下就见分晓,慌言被揭穿后企业形象受损,销售量下滑在所难免,而用户一旦用脚来投票,企业就没有好日子过了,所以此种伪创新没有更好。
二是颠覆性创新非一般创新
创新有大有小,对于自主品牌,小打小闹的创新已经无济于事了,要想超越跨国巨头,后来者居上就需要进行颠覆性的创新。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及苹果公司。众所周知,苹果公司并不是传统手机制造商,对手机技术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却颠覆了手机行业游戏规则。苹果公司没有像其它手机厂商走技术导向型发展路线,而是专注于功能应用,从功能上看,苹果公司与其他手机公司有着质的不同,苹果公司把手机的每一项功能应用都发挥到了极致,苹果手机不但有艺术品般精美的外观,而且功能应有尽有,通过苹果公司的网站还能进行不间断地更新,用户在使用苹果手机时会完全陷入应用陷阱中,爱不释手,欲罢不能。苹果公司凭借这种功能应用型的颠覆性产品及拿捏得恰到好处的“饥饿营销”一举奠定了其行业霸主的地位。
在国内农机行业,当前大、中、小轮拖,全喂入和半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插秧机都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竞争格局,新进入的企业要想打破现有的格局,就要进行颠覆性的创新,这种创新可能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可以是产品的创新,也可以是营销手段的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探讨一下深圳极飞科技的商业创新,在中国制造无人机的公司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但几乎所有的公司是以简单组装生产为主,属于典型的同质化竞争,但极飞科技却独辟蹊径:不卖产品卖服务!
国内植保无人机是个典型的虚假繁荣的行业,由于行业处于培育期,所以舆论很火而需求却偏小,极飞在销量上不去的情况下,果断将自己从一个生产型企业转变为一个服务型企业,为此极飞自己组建了一千多人的飞防大队,配备流动作业服务车,远赴新疆、东北、中原等主流市场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变卖飞机为提供植保飞防服务,从而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再说产品创新。产品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基础,农机企业要改变现有的竞争格局,产品的不断创新将是必须的。近几年在农机补贴政策影响下,制造企业过于依赖补贴政策,补贴政策倡导什么就生产什么,企业是得到了眼前的利益,却由于没有未来的产品储备而失去了发展机会。
记得几年前笔者在一篇文章中曾建议水稻收获机企业研发一种颠覆性的新产品,这种产品体积要小巧,收获效率更高,且维护更方便,更重要的是可以水陆两用,轮履互换,或本身具备轮履两种行走机构,如果这种收获机面世,现有的竞争格局极有可能被打破,但截止目前仍没有类似的产品面世。
三是集成创新而非单一创新
关于集成创新的观念,农机行业上最先由雷沃重工提出,雷沃用此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后来国家部委也开始提倡这种理念,目前集成创新已经从产业层面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
从这个意义上说,雷沃重工确实是值得尊重的一家企业,这家企业创立之初并没有任何农机行业的经验积累,但其不拘一格,集成知识,整合创新的发展模式,又汇集了农机、汽车、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人才、产品、营销手段等资源,甚至走出国门,收购意大利的企业,将国外的农机技术、人才、制造资源汇集于企业,短期内便脱颖而出,短短数年间成了国内数一数二的农机制造企业。
雷沃重工独特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主动放下身段,学习借鉴国内企业的一些做法也值得我们深思。
农机行业的人都知道,半喂入水稻收获机和插秧机都是中国人最先发展的,但是日本企业久保田、洋马、井关等敏感的捕获到了这种产品背后蕴含的商机,经过消化吸收及互相借鉴之后推出了全新的成熟的产品,在日本和韩国获得巨大的成功后,又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时机进入了中国市场,目前久保田在中国的业务已经在跨国公司里排名靠前,年收入达40亿元以上。
美国约翰迪尔公司也一样,这家有着175年光辉历史的百年老店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并没有跨国公司惯有的“牛气”,而是始终尊重中国市场的实际需求,尊重中国特殊国情,并在与中国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中不断地学习中国企业的营销手段,甚至也借鉴本地企业的实用技术,整合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制造资源,利用本土化开发团队而研制出来全新的产品。
所以老师往往就在身边,但许多企业却在舍近求远地去引进一些中国国内并不适合的产品。不要小瞧身边的小企业,比如山东金达威创新型的推出山东玉米收获机,也许一些小企业的技术改进,商业模式变化将来也会改变行业发展方向和竞争格局。
四是基于需求创新而非闭门造车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模仿其实只是在满足别人已经满足过的需求,在吃竞争对手的“残羹冷炙”。别人嚼过的东西一是没有营养,二是可能让你闹肚子,甚至极有可能中毒。
但和“拾人牙慧”相比,不关注市场实际需求的闭门造车式的“创新”则更可怕。据笔者在农机行业的长期观察,国内许多企业很少做市场调研,凭感觉闭门造车的现象极为普遍。
在国内市场上,凭着对本国市场的理解,籍由此开发出来的产品可能并不会太离谱,但如果在国外市场上,情况可能就完全不同了。近几年国内农机企业往往在用产品试市场,拿着针对本国设计的产品去打国外市场,其结果往往是水土不服而以失败告终。国外用户之所以有了中国造农机产品粗制滥造的不良印象,大多是与国内企业不了解国外市场的实际需求,不尊重国外用户的消费习惯有关。
我们需要向约翰迪尔等国际企业学习。约翰迪尔每向中国引进一款新产品都要经过3-5年的可靠性经验,在确认能适合中国市场后才打量上市,所以其产品成功率很高,水土不服的情况很少。
国内企业在进行产品创新时,要尊重市场的需求,需求从市场上来,产品才能推广到市场上去,尤其是出口的产品,应该学习约翰迪尔和久保田,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开发,产品开发出来后应该进行小批量的可靠性试验,经过反复的改进后再大批量地推向市场,这样才能进一个市场,成功一个,否则“狗熊掰棒子”的现象会一直重演,直到没有棒子可掰。
五是有限创新而非完美创新
农机企业在创新上有时明显不足,而有时也有过分创新。在国际贸易上有个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一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在农机产品的创新上也可以借鉴比较优势理论。在企业的创新上,无论是在商业模式、产品、技术、营销传播等要素上,只要比竞争对手在某些要素上有相对的优势,能与竞争对手有效区隔,具备有限的优势就行。
面面俱到和过犹不及都是不可取的,尤其是自主品牌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跨国公司有一般都有数十年的积累,有以下优势:产品成熟其型谱完整,技术先进且有广泛的适应性,经营规范且有相当的灵活性,体量巨大且不乏灵活性,发展稳健且不失增长性。与这种巨无霸的企业竞争,要想全面的超越是极不现实的,但如果能量力而行,针对跨国公司的短板和经营盲点做一些差异化的创新,就极有可能无中生有的创造出一块细分的市场出来,从而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力特说:“人的一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用户需求也不会永远不变,更不会“穿越时光”,回到过去,所以创新便是企业家永远要做的功课,在世界企业发展史上,企业家们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造就了一批批伟大的企业,同时也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